“按图索骥”:越代中华如何重现失落时光
“按图索骥”出自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,寓意按照线索追寻目标。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战乱或变故而失散,成为越代中华心中的遗憾。近年来,“按图索骥”的文物回流之路逐渐开启,为失落的时光增添新的希望。
跨越时空的寻宝之旅
近些年来,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,许多海外流失文物得以被重新发现和追讨。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当属“洛神赋图”和“簪花仕女图”。
“洛神赋图”是三国时期曹植的《洛神赋》的图卷,历经千年的流转,辗转流落海外。2003年,在爱国实业家张荣的资助下,该图卷以2,850万美元购回,现藏于河南博物院。
“簪花仕女图”则是唐代周昉的传世经典,展现了盛唐时期女性的雍容华贵。该图卷于1954年被走私贩卖,后在美国私人收藏。2018年,中国文物局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展合作,最终将图卷追回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失散文物的追讨之路
文物回流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流失文物追讨工作,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推进。
通过国际公约、外交谈判、司法协助等多种方式,中国不断加大流失文物追讨力度。截至2022年,中国已成功追回海外流失文物32,376件(套)。
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
除了政府的努力,民间力量也在文物回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一些爱国华侨和社会团体自发成立基金会,积极参与文物回购和捐赠。
例如,香港已故慈善家何鸿燊生前多次斥巨资购回流失文物,其中包括唐代“唐寅出山图”和宋代“宋徽宗瘦金体书法”。这些文物现已成为香港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
传承文化、赓续文脉
文物回流不仅是物理上的回归,更是文化意义上的传承。失散的文物重现眼前,唤醒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自豪感。
通过修缮、展出和研究,这些文物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历史、文化和艺术的珍贵窗口。它们激发了民族自信,增强了文化认同感。
不忘初心、继续努力
文物回流之路任重道远。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“抢救、保护、追索、宣教”四位一体的文物回流工作方针,努力让更多流失文物回归祖国。
民间力量也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,助力文物回流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让失落的时光重现,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咖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kshtfc.com/92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