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粒“白米”富山乡

冬日,走进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曩宋乡河东村,随处可见高大茂密的皂荚树伫立在道路两旁,沉甸甸的皂荚挂满枝头。村口,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分拣、晾晒,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。

徐寄华平时在店铺门口直播---杨芮摄

徐寄华平时在店铺门口直播。杨芮摄

在这群人中,身材消瘦的李祖鸾并不起眼。只见她用小刀剥开温水泡发后软化的皂角仁外壳,把透明白色的外胚乳取出来,就得到了皂角米。

忙活了几天,李祖鸾来到徐寄华的小店,小心翼翼地将包好的皂角米从背篓里取出,笑盈盈地递给了徐寄华。

“这些皂角米都没剥坏,真不错。”徐寄华一边将皂角米过称,一边说道。

“我剥得可认真呢!”接过徐寄华递过来的200元钱,李祖鸾高兴地说。

皂角米是皂荚树果实里面的种子,呈现透明白色的米粒状而得名。皂角树生长周期较长,有的甚至需生长十多年才能挂果。随着皂角米食用和药用价值被大众熟知,其售价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1.5元一斤变成了现在的300元一斤。

在河东村,徐寄华收购皂角米已有二十多年,全村常年种植皂角米的八百多户村民中,常年向她供应皂角米的占了八成。

1994年,高中毕业后的徐寄华回村种起了甘蔗。1997年,徐寄华经人介绍,从曩宋乡的平地村嫁到了一街之隔的河东村。2002年,因家里位于岔路口,来往过路的人很多,徐寄华开起了一个杂货店自谋出路。

梁河县烟草专卖局客户经理在走访时,指导徐寄华采取适合乡镇的经营方式,从选品、陈列到销售技巧等一一指点。慢慢地,小店生意有了起色。

攒下了“第一桶金”,徐寄华决定做点新买卖——收购皂角米。

“一开始只是放在店里试着销售,后来我定期和村民收购,几斤到几百斤都有,有的家一年能产一百多斤,他们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。”徐寄华说,青壮年为了谋生选择外出打工,留在村里的大多是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老弱妇孺。

除了直接收购成品,还能做点什么?“从上树采摘、剥一道皂荚、再剥二道壳、三道‘去芯留米’,产皂角米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人工费用很高。”在不同阶段,徐寄华会雇一些村民剥皂荚,“有的人剥一天能有二百多元的收入,总之是多劳多得。”

据了解,截至去年8月,滇皂荚在梁河县的种植面积已高达2.7万亩,皂角米产量高达107吨,产值4280万元。为进一步实现滇皂荚产业的组织化、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,当地开展种植管理、病虫害防治、采摘捡剥等技术培训和电商人才培训、短视频直播孵化,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。

一粒“白米”富山乡

农忙时,客户经理帮徐寄华(左)剥皂角米。杨芮摄

接下来咋发展?徐寄华的想法是:现在城里人讲究养生,喜欢吃营养价值高的皂角米。家乡的皂角米口感软糯,家家户户种植,可偏偏缺少销售渠道。“我做电商,目的就是建‘桥梁’,搭供需渠道。”

徐寄华在一次次培训中见了世面,请广告公司给自家的“土”特产披上了“潮”牌衣,“糯呵呵”品牌就此诞生。

家乡土特产多,这两年除了皂角米,徐寄华还顺带着帮村民卖茶叶、果脯等。“都是一个村的,相互帮衬着,好东西自然有市场。”她笑着说。

“来,尝尝刚熬好的皂角米。”聊着天,徐寄华给每人倒了一小碗粘稠的皂角米。端起品尝,味道香润,口感软糯。“好吃!”大家边尝边点头。

“好吃就带点。”徐寄华笑了笑,又做起了生意。

未来,梁河将不断加大滇皂荚产业基地的新建以及提质增效改造力度,使梁河滇皂荚产品的产量实现倍增,并不断提升梁河滇皂荚产品的知名度。徐寄华说,在政府的帮助下,这条路肯定越走越宽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阿烟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.kshtfc.com/1820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